close

OLYMPUS在去年11月推出了E-P2時,只見論壇一陣無言...

一個沒有卓越改進,只追加兩道藝術濾鏡、強制搭配電子觀景窗的相機,還真的讓大家覺得這跟E-P1沒差別。

 

那時候我曾有一個很白癡的納悶,為何OLYMPUS要這麼搞?

搞的意思當然是,為何要推出個跟一代相比沒任何不一樣,只是更新了點韌體、加個小機器的東西?

 

直到今天看到OLYMPUS發表的新款M4/3系統新機E-PL1,才讓我有了點體悟,為何他們要這麼搞。

當然,那還是推測而已,自己只是以消費者角度來看而已。

olympus-pen-e-pl15.jpg

首先,E-PL1長的模樣非常的...DC

這光是從正面照看時我就覺得很像了。

一個幾乎不會讓人覺得像單眼的相機,偏偏他就像是DC上頭裝了個鏡頭一樣。

聽說這次的機身是以塑膠打造,沒有向E-P1、E-P2的金屬機身,意味重量又會減輕點。

握把處跟之前一樣會讓人覺得抓不穩吧。

其名字中的『L』代表有內建閃光燈,但依然有熱靴座,我猜也是可以搭電子觀景窗。(看那設計的樣子應該沒錯)

 

少了滾輪,大家一片哀嚎這樣怎麼調快門光圈?

只好靠背後的按鈕慢慢按啦,這是玩單眼的人最不喜歡的事情吧...

 

olympus-pen-e-pl18.jpg

 

 

不過說真的後面的按鈕也少的太扯了,整個像是DC,連望遠、近距的按鈕都有,若只看這背面,我絕對會以為他是DC而已。

olympus-pen-e-pl19.jpg

OLYMPUS的這項新產品發表,老實說像是把『單眼』這個名詞,又下放了一層。

讓他更貼近我們生活,又不會覺得有負擔。

 

正如同我最近抱怨的事情一樣,大家都開始迷單眼,但卻不是每個人都適合單眼。

當初為何有M4/3系統出現?除了功能不賴可以享受到單眼換鏡頭的魅力外,好攜帶一直是大家推崇的重點。

我們常說因為單眼相機太重而懶得帶出門,因此越來越不想碰。

 

但開發M4/3的這幾家公司卻是希望我們可以更常碰單眼相機。

藉由體積小,卻可以照出美麗照片的M4/3相機,帶領我們進入新一層的攝影領域。

 

我覺得這是一種廠商打算開拓的市場,也象徵著可能DC的市場,已經開始無法滿足大多數買相機的人需求。

比方說當我們看到G11的價錢要價18800時,我們是否也就會考慮了450D只要17900就有kit單鏡版?

明明單眼就比較便宜,為何我們還要買DC?

單眼的價格其實與高階DC越來越相近,搞的我們只是以方便性來選擇DC,但買了之後卻又會懊惱這不是單眼,沒法有高水準畫面。(這點我相信很多人都有...)

即使之後DC拍出好照片,還是會在腦海想著『用單眼相機拍出來一定很棒~』的迷思。

 

因此Panasonic、OLYMPUS打出的M4/3產品,基本上就像是要提供我們方便攜帶的單眼相機。

而兩家推出了數款到現在,OLYMPUS此刻又投下了個E-PL1

不免讓我們產生了個疑惑,到底OLYMPUS還要不要跟Panasonic爭市場?

因為以目前兩邊推出的相機來看,Panasonic的性能比OLYMPUS好不少。

若以顏色來選擇?不好意思,Panasonic也推出了超讓我想買的白色~
GF-1價格便宜又好看,基本上他的魅力我覺得還比較高。

 

那OLYMPUS到底在賣啥葫蘆藥?
我是這麼想的,他們是否打算更降低這塊市場的極限?

讓價格更貼近DC,吸引使用者選擇E-PL1,這是放長線釣大魚的試水溫策略吧。

先以這款相機的低價位來測試大眾對於低價位M4/3相機的胃口,

使用者迷上後自然就會推進往E-P1、E-P2推進,甚至使用4/3系統相機。

如此一來可以解決這幾年以來高階DC與單眼之間一直很曖昧的價格問題,還能吸引大眾使用M4/3相機

 

E-P2的推出可能算是一大失策,若要補回這個缺口,用E-PL1來當作藥引可能是個不錯的選擇,不過市場賣不賣面子就很難說了。

 

甚至,我想到今年要重新推出的E-520,就整個覺得:

『2010年OLYMPUS應該是沒啥作為了,除了推出鏡頭外大概沒新聞了。』

 

純粹個人推測的不負責任文章...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gm3151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