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我們家其實很愛看公視『爸媽囧很大』

老實說這把年紀了,才開始看這樣的親子節目似乎助力不多啦。

 

但我愛看也是一方面想瞭解自己是否有當個家長的成熟想法。

畢竟很多議題內容,你不一定會走年輕人那邊,而是同意家長這的想法。

各自表述下,也會覺得似乎自己跟那些年輕人相較之下,好像完全不一樣。

明明我們才差不到十歲,但卻有這麼多的新想法。

 

那麼今天看到的這個議題,我覺得很想說說自己的想法。

 


這幾年來因為透過「大學生了沒」這樣的節目,很多大學生開始有了自己的表演空間,甚至讓我們瞭解到了大學生的想法有什麼特別的。

 

我個人很喜歡第一代大學生中的幾個人,他們的想法很完整純熟。

越往後面幾代時,就會發現似乎這些大學生的風格不外乎就是搞笑、擺弄性感、音樂、街舞等等。

比較缺少了一代時的那幾位學生風格,對於某些議題會有很正確又讓人感到佩服的想法。

 

「大學生了沒」給了很多學生表演空間,但也慢慢的變成了娛樂性的學生表演空間。

少了一絲專業的言論表現自由。

或許因為是綜藝節目,太申論的發言反而不怎麼有吸引力,慢慢由充滿幽默風趣、漂亮美麗的學生取代是無可厚非。

但我覺得若因此就慢慢的讓這些大學生變成藝人?有經紀公司在後頭排活動?

似乎也太企業化了吧?到底學生的本職跑去哪了。

 

最後他們是否就這樣踏入演藝事業了?

 

一直以來,演藝事業是個大染缸這說法是沒有停歇過。

但我覺得有一個說法更常聽到:『殘酷舞台』

這後頭繼續說吧。

 

爸媽囧很大今天看的應該是重播的單元,關於「高學歷的女生從事演藝工作是否很可惜?」

 

家長們大多是覺得很可惜,本來為這些孩子規劃了一個完善的人生方向,但卻看到孩子讀到了好學校最後卻走向演藝事業。

 

而年輕人們則是覺得他們應該多試試看、以往滿足了大人的要求,現在追尋自己的興趣有何不可?演藝事業並不是不能容納高學歷。

甚至演藝圈應該要有高學歷的專業人員存在裡頭。

 

探討起來,其實年輕人的說法也有現場的專家給予意見說出重點。

1.其實若真的有走演藝事業的興趣,其實10歲多就應該要進行了,到了20多歲才進行已經有點晚。

2.你覺得自己在嘗試,還能嘗試,但是你這種感覺卻很像是在掙扎著沒有目標,你真的有規劃出一個正確的內容嗎?

3.學校並沒有限制學生該走什麼路,但國家、納稅人給的錢流入學校後,每人一年一百多萬栽培出來的學生竟然想去演藝事業,是否有點太可惜了自己的專業。

 

看到這裡我其實很驚訝關於台大這樣的公費學校,用的這些錢是納稅人繳交的金額,而更甚的是這些台大生平均每人一年耗掉的金額高達130多萬。

因為我自己本身大學、研究所都私立大學的,所以對這種事情比較不瞭解。

其中年輕人代表中,有一個我們很熟悉的蜘蛛女:楊伊湄。

她便說了自己當初唯一志願是台大國際企業學系,當初是自願選擇這個科系的。

 

其實我們成績平平的人,能用志願這個字眼來說自己求學的目標,實在很牽強,比較像是自己只能選這些學校。

所以我們把這些列入志願,而台大學生有幸能進去,每年吃掉國民納稅的130多萬,卻選擇了演藝事業這個環境。

也難怪大家會覺得你好像讓他們有點遺憾了。

 

這種感覺就如同今日投資了一個科技公司,但他最後生產出來的卻是個獲利低,且很像抄襲他人的產品,頓時既沒有競爭力,也沒有市場。

會覺得自己幹嘛當初要投資這些?

 

家長跟專家這樣的意思,其實很明白,就是覺得如果你真的有這樣的興趣,其實不需要跑那麼高。

但其實有好學歷也是有他們優質的一面,但這些成功的藝人案例,卻也是寥寥無幾。

當人數眾多,想脫穎而出其實就是個渺茫。

 

演藝圈說到底,不需要高學歷,重要的是表演的慾望跟展現的特色。

高學歷的專業在這裡頭並不能完全吃到底。

 

以楊伊湄的內容來看,我很確定此刻的她想要完全投入演藝事業,應該是沒法擺脫『奶』的風波。

幸好她還想走主播界,這算是稍稍躲開。

 

還有一位說她們在演藝事業可以用專業來提升演藝事業的品質。

其實那些有更專業科系出身的工作人員在負責,其實她們不用擔心呀。

甚至我納悶她所謂自己的專業,能在演藝事業中做什麼展現?

 

說有內涵、有專業,但實際上在節目中看到的卻還是一樣只是玩水、大笑、氣質、幽雅...

如果今天有10個新進女藝人,我想裡面真正能紅十年的,可能只有一個或零。

如同楊伊湄有國際企業學系的學位,那麼在節目中她要展現什麼?

 

呃...國際企業的相關學問,講出來可能還會被打槍,因為她學多少我們不清楚,有可能這門學問還有更高深的內容在研究所可以鑽研。

因此我們不如說並沒有看到她展現該有的學問專業,而只有在展場表現出了口條、英文、大方、幽默...這些可能高中就已經學習完畢的部分。

 

學校所給的,是建立在你選擇這個科系的興趣上。

這日你決定以後走這方向的話,選擇這科系其實是幫你縮短以後尋找夢想的路線,讓你走了捷徑。

若日後才轉換,其實等於砍掉重練,你還是得重新學習,這時的吃力與壓力,其實都是很殘酷的現實。

 

節目中也談到,其實真的很多家長都會限制孩子走的方向。

應該讀什麼科系,我家也是這樣。

我爸想要我走理工,讓周遭朋友一直嚷著根本就是走社會組的我有點反感。

但審慎去規劃後其實未來的路線上,我還是可以讓文學的知識變成自己的興趣,讓自己有雙棲性的特色。

 

所以即使是大學或研究所,還是照樣寫東西,並培養新的興趣,把事物當興趣來看時,其實你會比較自由點,因為沒有壓力存在。

想走演藝事業不是錯誤,但如果你能瞭解自己是真的可以存活久一點,發展更多空間,那麼就適合成為你的本業。

不然應該適時的想想,是否把演藝事業當作一種興趣,而有自己的一份專業工作會比較恰當些?


其實重點還是在於特色!

 

任何事業都很講究特色,今天即使是藝人,他也是商品。

不管男的還是女的吧,你沒有特色就是得被淘汰,你沒法展現自己的功能就是遜色。

 

楊伊湄此刻的特色她一直說會被物化。

但是這就是你此刻的特色,你想撇除,除非你有更棒的特色讓大家瞧見,在你沒法給大家看到之前,你注定還是得被物化一段時間。

 

有時我會想,女生走演藝圈的原因似乎大多最後都會出現金主型的小開或者男友。

這個圈子因為代言等等其實真的會有機會遇到,此時若還有個高學歷光環,更是加分。

 

是的,美好的人生要怎麼走,只要不犯法其實都是OK的。

但若以演藝事業的專業度來看,你並不是絕對適合這裡。

 

好多人我覺得似乎都撐不久,他們是否真的有想過要長久規劃。

或者真如專家所說,他們只是一直試,並沒有目標?

重點,試的時候也沒真的要競爭,只是端坐著、笑著、最後一樣清涼、跳舞...

到底最後這些嘴巴中說著把自己所學的專業套用到演藝事業的人,到底最後他們的專業在哪?

 

今日有特色、真的在爭取,我喜歡。

不然請走開,少說的一副自己理由正確。

這集的年輕人中那些藝人代表,我覺得看不到特色的太多了。

如果未來她們只是享受當SG、花瓶角色,那不是好事。

盡早找到屬於自己的特色,秀出來,才能說服我們觀眾繼續支持。

也更能讓她們的父母相信,拿到高學歷走這條跑道是一種有加分效果的選擇。


 

以上為看太多心中有感觸的評語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gm3151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