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退伍後,其實不怎麼常出門。
剛開始9月時應該是最頻繁的吧!
後來10月起慢慢有了一些事,變成了大概幾個禮拜或一個月才出門透氣一次。
找工作的事情一度順利,但因為一些分岔的歧異點,導致我一一的錯失,現在想起反而認為是自己太優柔寡斷了。
當初那個堅信自己信念,而比較獨裁的自我不知道去哪了。
最後,變成了出門透氣也不覺得自在,只是像在逃離什麼陰沉的烏雲,但不論到哪邊,烏雲的質量還是頗雷同的。
可能只差在密度有點稀薄。
12月的尾聲,那陣子考完了某個公司的考試,於是我趁著稍稍喘氣的日子,跟朋友去看了電影。
順便做個好久沒弄的夜拍。
夜晚拍照的麻煩大概就是腳架的存在了,要架設又得調整角度、曝光等等,對於習慣快拍快閃裝傻的我來說簡直是就是暴露在大庭廣眾之下任人狙擊。
但某些畫面真的是晚上拍會別有一番滋味,因此當看到作品成果時,終究還是會一掃陰霾!
這陣子偶爾會拍借用玻璃營造的效果,去做出層次。
可以把畫面剖析,甚至是做出凸顯角色的感覺。
當然人少的畫面也是一定會拍幾張的。
之後轉移到愛河之心這裡拍照,近年來高雄的夜景似乎就是少不了這裡。
但其實後來我把愛河都跑一下時,才發現整個愛河有不少點可以拍,只是剛好那些點附近可能不大方便停車,導致會錯過美景。
一年前拍過的愛河之心夜景,在退伍後又拍一次,比較後反而發現差了不少。
色調上比較淡,天空可能也因為剛好是陰天,而有點灰白感。
我特地去了一趟之前一直很有興趣的光之塔。
前陣子有新聞說情侶在上頭親熱,最後被反鎖在頂端觀景台的糗事。
因此趁著這次的獨自行動,便去那裡看看,但其實只有自己時,這裡的感覺就是沒什麼人,會更在意安全感呀!
用遠遠的拍法,可以凸顯光之塔的存在感,而樹木的黑可以當作背景。
不過近拍也會看到其實光之塔很耀眼的。
感覺很不像個電線塔呀!當然他是已經拆廢的,沒有電纜之類了。
從內部去拍的話,則是有著不少幾何結構讓人深深著迷。
之後我來到大遠百對面的咖啡店又藉機看了攝影作品。
只能說那不是我喜歡的感覺吧,過於華麗的表達方式,少了文藝味道。
而E-30的捕捉可以說是蠻優異的,這也是2011我用E-30的最後一次拍攝。
因為之後我就趁著過年前的最後一次機會,把E-30送回元佑處理了模式轉盤的問題。
不僅送修速度快,修好寄回來的速度也快。
我大概只等了兩個工作天就拿回來了,而且機身不少地方都被清理。
唯一可惜的就是保護貼被撕掉,背帶拆開後居然裝反回去,讓我啼笑皆非...
原本希望用E-30至少要5年的目標,目前也已經進入2年了,我依然只用KIT鏡頭...
真不知自己是怎麼搞的,一直沒換,或許這就是非器材控的天性吧,只是單純練習技術與捕捉感覺的憨仔。